首页 >> 大苞越桔

安徽各地粽艾飘香龙舟竞舞0蛇舌兰属

时间:2022/07/19 18:13:36 编辑:

安徽各地:粽艾飘香龙舟竞舞

端午:当传统照进现实

南风轻拂麦子黄,端午时节日复长。今年,过了“六一”就是端午,两个节日,一个现代,一个传统,为人们的假日体验带来了全新的感受——

一桌家宴,老少团聚,这是一个朴素而团圆的端午;龙舟竞渡,粽艾飘香,这是一个热闹而开心的端午。端午节,正在回归家庭中逐渐还原本色,在代代传承中逐渐升华意境。

端午遇到“六一”

端午节遇到“六一”节,孩子们该如何成为这场民俗盛宴中的主角?

“先把粽叶卷成漏斗状,再填米、压紧、扎绳,包粽子有这么几个步骤。 ”临近端午节,在合肥市科企社区邮政小区,手艺特别好的颜大妈又开始教小区的孩子们包粽子了。难能可贵的是,这位“粽子老师”已经坚持了十年。颜大妈认为,现在大家都习惯买粽子吃,很多孩子都不认识粽子里的原料,不知道粽子是怎么包的,挺遗憾的。为了让孩子们能记住这个习俗,这十年来,颜大妈为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免费当起了“粽子老师”。

雅言传承文明,经典浸润人生。 5月28日下午,“我们的节日——端午”经典诵读活动在淮南第十中学隆重举行。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,孩子们通过朗诵、话剧表演、歌舞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,诵读演绎了《越人歌》《端午节的情思》等十首清新雅致、沁人心脾的诗歌散文。同样,5月27日,滁州市紫薇小学300多位小朋友在老师们的带领下,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,孩子们以“诵读端午经典诗文”为核心,融入了歌舞、乐器及书法表演,既有知识性又有艺术性,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传统经典,孩子们很受益。

其实,无论是“粽子课堂”,还是“国学讲堂”,都是为孩子们搭建延续民俗、传承文化的平台。传统文化在教室内,也弥漫在课堂外,被孩子们所认知、学习、传递,这是一个好趋势。

亲情邂逅睦邻

独乐乐不如众乐乐。在传统节日里,我们崇尚亲情,也崇尚节日氛围的营造,从自己的“小家”走进社区街道乃至城市的“大家庭”,参与各类民俗文化活动,如今已成为更多市民的选择。

近日,芜湖市镜湖区陡门口社区举办“巧绣香囊大比拼”活动,吸引了不少社区手工艺能手们参加。社区事先为居民们准备了布料、流苏、针线、剪刀,内用丁香、艾草、佩兰等中药做香料,既符合传统民俗又符合健康要求。参与的居民们全情投入,一比高下。香囊送家人,邻里添友谊。在芜湖的另一处社区——奥园社区,社区邀请了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做《端午时节话养生》的专题讲座。授课医生结合时令,讲解了端午初夏时节健康饮食和预防疾病的基本原理,鼓励居民关注自身健康,加强日常生活保健,形成良好的科学养生观念。临近端午,滁州二郎口镇的老船工开始为镇上的龙舟刷漆、点妆,指导年轻人排练龙舟赛。现在,很多地方开展的赛龙舟比赛,已纳入全民健身项目,操作性强,普及面广。这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运动,体现了中国人的团结与奋进精神。

据民俗学家介绍,在端午期间举行吃粽子、挂艾草、制香囊、赛龙舟等活动,既有避瘟驱毒、防疫祛病、全民健身的意义,更有阖家团圆、亲情回归的重要意义。比如社区举办包粽子比赛,赛的是手艺,收获的是邻里友谊;县市举行龙舟竞渡,亮的是绝活,验证的是团结一心的理念。志愿者在传统节日提供服务,温暖了空巢老人的心;高校学子牵手留守儿童共度佳节,体现的是青年一代的担当。

现代激活传统

传统与现代的交融,总能在每一个节日里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。今天的人们如何用新的生活方式描摹端午节的文化底色,又如何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气息?

亲子游是如今旅游市场上的一个新名词。今年的端午假期,亲子游是不少旅行社推出的主打产品。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“2014端阳欢乐汇”活动中,将举办“家有好宝贝”亲子秀活动,参加的儿童可以向家长和游客展示自己的风采。一些旅行社推出了古城亲子两日游、采茶两日游等亲子游产品。比如合肥市某超市专门推出了“我和爸爸包粽子”活动。获胜者不仅可以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带走,获得一等奖的还可以得到遥控仿真模型车一辆。看似不相关的物件,在假日市场中,巧妙地烘托了商场人气,也带动了假日经济。

专家认为,假日经济是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良好互动的表现,关键是要通过创新,把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,让现代激活传统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。当然,无论何时何地、何种形式,全家参与,尽享天伦之乐,不是节日里的应景之举,而是节日的本质内涵。

蒿香绕梁味绵长

三十铺板鸭、五牌里包子、老奶奶猪头肉……皖西六安美食众多,蒿子粑粑无疑是最诱人的美食之一。 5月30日,皖西美食蒿子粑粑在央视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上精彩亮相,在全国掀起新一轮“舌尖热”。 “口感香脆,味鲜色美,一想到就会流口水。 ”说起蒿子粑粑,在省会合肥工作的六安人小叶兴高采烈,“端午回老家,一定让老妈多做点! ”

粽子飘香,龙舟竞舞。这个端午,六安多地举行美食节活动,除了粽子、绿豆糕等传统节令食品,蒿子粑粑也名列其中。蒿子粑粑,是安徽江淮、江南地区流传的一种特色美食,主要以蒿子、米粉、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。在大别山腹地的霍山、舒城等地,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,可以“巴魂”保平安。直到今天,这种古老的习俗,仍在皖西民间流行。

“实际上,不仅三月三能吃到,端午、中秋都能吃到。 ”六安市张店镇82岁的张方勤老太太说。做蒿子粑粑,是张老太的拿手好戏。 “初春的时候,蒿子最嫩,摘下蒿叶尖,开水焯一下,去掉苦涩味,然后用冷水冲凉、拧干,揉成碎末,准备好腊肉、米粉,就可以做了! ”张老太说,要想四季都能吃上,就在蒿子嫩的时候,多摘点蒿叶尖,晒干储存着,随吃随做。每年过年过节,后辈们回老家看望老人,她都要做上好几锅,却仍然“供不应求”。这不,今年端午节,她早早就将各种原料准备好,只等儿孙归来,享用这美味。

“想要好吃,一定要多放点腊肉丁。”张老太眯着笑眼,叮嘱着这一“秘诀”。她透露,自己做蒿子粑粑之所以很受欢迎,就是因为舍得放腊肉丁。不过,她提醒说,做蒿子粑粑最好用柴火慢慢加热,油盐、米粉、蒿子、腊肉搅拌均匀,粑粑炸至边缘泛出金黄色即可,这时候外面的皮香酥无比,里面的味道绵长可口。揭开锅盖,清香扑鼻。

“央视刚刚播过,今年端午节,蒿子粑粑更火了。”六安市金安区委办工作人员胡勇表示,远方客人来六安,一般都要带他尝尝这一美食,客人尝后都赞叹回味无穷。

五色龙舟游滁河

陶友贵是全椒二郎口镇赤镇街道的老船工。赤镇,紧靠长江支流滁河,陶友贵便是在滁河边出生和成长的。 2008年,陶友贵年纪大了,离开了伴随大半辈子的渡船,徜徉在古镇悠长的斜阳中,安度晚年。

5月29日,临近端午,陶友贵却忙碌起来。受二郎口镇文化站的邀请,他来到渡口,给镇文化站的两只龙舟刷漆、点妆,并指导小伙子们排演龙舟大赛。 “现在壮劳力都不在家,想组织像往年那样规模的龙舟大赛,难了。 ”陶友贵充满感慨。

滁河在全椒穿境而过,绵延60公里。在全椒县的滁河岸边,自古就有举办龙舟会的传统。每年五月初五,人们穿戴整齐,小孩胸前挂着各式各样的香囊,大人带着自家包的粽子,清早就来到滁河边观看龙舟会。龙舟会由红黄青白紫五色龙舟组成,每条龙舟各15人,其中12人分坐两边手执单桨,齐心协力向前方划动,一人掌舵,一人打锣鼓,一人手执长鞭。他们随鼓点上下奋力翻桨,疾驰如飞,整齐如一,十分壮观。桨手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,头巾和背心短裤都是按船的颜色而定。在船上用布和篾扎出龙头、龙身和龙尾,成拱形。龙髯漂在水面,龙眼炯炯发光。龙门四方高挂五彩球,桨手们按锣鼓节奏左划右起,慢打轻划,紧打快划。沿河两岸成千上万观众,穿红戴绿,鼓掌放炮迎接龙舟。高潮到来时,人们会高声呼喊,纷纷把粽子抛向河心。

龙舟会竞赛项目很多,竞争最激烈的是争“红招”。红招是竹篙挑在河面上的锦缎被面,上用金线绣着斗大的“奖”字,头招十五幅,二、三招略有所减。规则是:龙舟艳丽,服饰整齐,动作刚健,身手灵活,锣鼓点节拍有致,歌声清脆响亮,以夺取一等红招者为龙头状元。

绿豆糕里忆乡情

“芝麻绿豆糕,吃了不长疱”,说起安庆的端午节风俗,已在重庆安家的朱先生总是想起当年妈妈说的话。每到端午前,他都会拜托在安庆的同学、朋友给他寄上几盒正宗的安庆老字号绿豆糕,让自己的孩子记住独有的家乡味道。

朱先生说,记忆中粽子、咸鸭蛋和绿豆糕是必不可少的“端午三宝”。那时,家里条件不好,但是在端午节前父母总是要为自己和哥哥包上一笼粽子,买上几包绿豆糕,糕点香甜,一家人在一起团聚的记忆更让人倍感温暖。

为什么要吃绿豆糕?有民俗专家分析,端午节时,正是油菜小麦收获季节。经过繁重的夏收,人们愿意分享收获的喜悦。同时,利用短暂的节日充分休整,以便有精力投入到更加繁重的“双抢”劳动中。之所以选择绿豆糕,是因为南方气温湿热,而绿豆性味甘寒,正好用来清热解毒。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,还是防病健身,迎接盛夏酷热酷暑的现实选择。

制作绿豆糕要先将绿豆煮熟,经过晒干、去皮、磨粉等工序制成熟绿豆粉,再加入糖粉、麻油入模成型。为了使绿豆糕口感多样化,人们加入了不同的馅料,市面上就出现了风味各异的绿豆糕。在安庆,市民们对本地几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绿豆糕情有独钟,如麦陇香、柏兆记等等。 “除了对老字号的信任,也体现了安庆人独有的文化自信。 ”朱先生说。如今,为适应人们低糖、轻油等口味变化,绿豆糕的配方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,但是和艾叶的清香,粽子的香甜一样,绿豆糕的香味已经深深融入安庆人的文化基因中。

艾香深处是故乡

“五月五,午端阳,家家户户插艾忙。把艾插在门外边,驱虫辟邪又吉祥。 ”

迎着初夏的薰风,踩着童谣的节拍,艾草如五月初五的使者,用其独有的清香,让端午节在五月的蛰伏里应声而起。

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,而艾草、香囊、粽子无疑是她的使者和信物。说起端午,人们在怀念景仰先贤的同时,更多的是唤起关于家乡、关于亲人、关于童年的记忆。在这个艾香弥漫的日子里,可以慢慢剥开往事,仿佛整个故乡包裹在箬叶之中,有一种清香的味道。

这股清香中,有家乡门框边挂的那束艾草的香气,有孩子胸前佩挂的香囊的芬芳,有母亲巧手包裹出的粽香,还有龙舟划过水面那蒸腾而上的蓬勃气息!清心芬芳,组成了故乡的味道,从儿时就浸润在心里,守护着端午,陪伴着不变的传统民俗,经久不淡。从此,端午芳香起来,祛邪除病,激浊驱瘴;从此,乡愁触手可及,这头是游子,那头是故乡;从此,在“朝饮木兰之坠露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的诗意畅想中,洗涤心灵和思想,传承先贤的节操和精神,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。

艾香深处是故乡。艾香弥漫之处,有一种精神,总能穿越历史的云烟,历久弥新;有一种传统,总能历经时代的风雨,更臻醇厚;有一种思念,总能跨越遥远的时空,直达心房。能在艾香深处迎接端午,真好!

( 来源:安徽日报 )

乳头下垂

白癜风专科医院

茶酵母胶囊

北京隆鼻专家

推迟绝经期

相关资讯